首页 碳资讯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线建设

2018年10月,中宣部明确“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精神”体现了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精诚合作的团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包含着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勇于付出乃至牺牲的家国情怀和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1964年到1980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

1965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以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后来彭德怀、钱敏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

虽然基于当时特定环境所采取的“靠山、分散、隐蔽”和进洞的选址原则给后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不过,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间,上千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星罗棋布于中西部地区,成为推动中国西部工业化的“加速器”。在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工业化奠基时代渐渐离我们而去的时候,三线已成为距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攀枝花钢铁厂是三线建设的产物。与宽广的武钢、包钢厂区不同的是,攀钢的厂址颇为局促。按照国际惯例,建设一座年产150万吨的钢铁厂,至少需要5平方公里的平地,但这里却只有2.5平方公里、高80米的山坡。设计人员大胆提出了台阶式设计方案,通过大规模爆破,将山坡平整成4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的台阶平地,辅以先进的多种运输方式和相应的工艺流程,浓缩安排下钢铁厂的布局,被人们誉为“象牙微雕”式立体大型企业。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由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

“象牙微雕”攀枝花钢铁基地工程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而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1983年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要搞三线建设

承平日久的中国人很难想象,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一直受到外敌的巨大威胁。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友好关系破裂,苏联不仅全部撤走了援华的专家,逼迫中国在困难时期还清债务,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那个时候新疆的形势比现在要严峻得多),裹挟6万多我边境居民叛逃到苏联,在长达7300公里的中苏边境线上陈兵54个师、近百万军队,直接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高层讨论了要对中国核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并打算联合美国一起实施。

美国趁朝鲜战争之机,公然派第七舰队入侵并长期停驻我台湾海峡,挟迫中国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抗美援朝的胜利虽然沉重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但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们亡我之心不死。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

近年解密档案显示,1964年4月14日,白宫曾制定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美国准备联合台湾出动空军彻底摧毁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当时的中央高层已经获悉了美国试图入侵中国的情报。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

当时,我国的基础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在现代武器条件下,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工业基础绝大部分都可能被摧毁。在这样极端危险的形势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审时度势,于六十年代中期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即迅速加强中国的中西部发展,在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建设工业、科技和国防基地,建立一个巩固的战略大后方,以应对帝国主义可能的入侵。三线建设的根本目的,用最简要的话来概括就是毛主席说的“备战备荒为人民”。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