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资讯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和迈进,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直面新时代和突破发展瓶颈的紧迫任务。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第一,复杂的国际形势。近年来,中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崛起,全球化在贸易和金融领域有所退潮,依靠外部经济拉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阻力。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虽然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取得了重要胜利,但是全球还有很多地区的疫情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这些地区尚未出现短期内系统向好的迹象。

国际产业链的重构过程加剧。目前由于新冠疫情尚未结束,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向冲击还难以准确估计,但由于其远比其他疫情在全球的流行范围广,因此全球经济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如果全球经济出现持续性的衰退则无疑会造成全球供应链断链、产业链逆转、全球经济下滑、逆全球化加速等现象的出现,势必会影响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有的产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的领域还非常落后,从工业1.0到工业4.0发展状态并存。在质量可靠性方面,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当前,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城乡差距较大。

将区域协调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特征。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大,中心城市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乡村发展有所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生活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这种不平衡必须通过协调发展来解决。

三是市场发展的不平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导致的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成熟度不高,质量提升未必能带来质量效益。

四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房地产规模快速扩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套利动机持续加强。

五是民生发展的不平衡。当前民生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依然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居民的多样性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我国过去的高速增长依赖于大量的要素投入,这种粗放型的增长路径在促进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社会问题。

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与创新性。创新能力的不足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制约了经济的竞争能力。虽然我国研发总支出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在高速增长阶段,很多行业主要还是依靠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价格战来争夺市场,这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同时,一些地方的工业发展还在依靠资本、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数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高技术、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步伐缓慢。当前已有相当数量的资金、土地、劳动力资源沉淀在严重过剩产能、高污染产业,拖累了经济转型和效率提高。

从三次产业关系来看,我国产业结构演进是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一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但我国的产业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第二、第三产业内部,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业产能明显过剩,制造业大而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这都是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此外,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的位置还处在中低端,高端产业供给短板明显,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非常严重,产业链安全问题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创新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增长点,其中互联网创新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的重点,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会带来新的机遇。同时,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把更多要素资源逐步转移注入到新兴绿色产业中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

第四,需求结构升级加快,缺乏高质量产品供给。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的闲暇偏好增加,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新时代,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与养老保障,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放弃速度偏好,重视发展质量。

因此,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满足人民在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阶段改善民生和富民产业将成为民生工作的重点。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应当是全社会的共同提高,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克服民生健康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实施普惠性质的民生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后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优质的供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从供给侧发力,提升供给水平。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体系随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需求。二是产业上中下游之间的协同性不断增强。三是要素质量及其配置资源效率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将通过要素质量及其配置效率的提升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只有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要素报酬率才会提高,高端要素的作用才会得到发挥,供给体制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才会提高。

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最根本的是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要认清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坚持不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发力,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