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资讯 内科精彩病例回顾(辗转就医找出真凶)

内科精彩病例回顾(辗转就医找出真凶)

春节前夕,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诊了一例奇怪的患者,虽然表现为常见的脑梗死,但患者的影像学表现非同寻常,这引起了二线医师由凤秋主任的重视,经过针对性的检查,并全科讨论后,迅速锁定了真凶。

内科精彩病例回顾(辗转就医找出真凶)

01

辗转就医、疑点重重

这是一位45岁的男性,2天前突发言语不清,于当地医院就诊后完善头颅磁共振发现颅内多处新发脑梗死,而且右侧颈内动脉还有一处疑似小动脉瘤。面对一个年轻的卒中患者,当地医生表示压力山大,立即建议患者前往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进一步诊疗。众所周知,脑梗死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脑血管病,而患者年仅45岁,并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那他的病因又是什么呢?

这位患者身上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引起了主管医疗团队的重视。据主管医生霍然汇报,患者入院时体温为38.5℃,但近期并没有出现咳嗽、咳痰、腹泻等常见的发热相关疾病症状,也没有新冠感染的证据。经过详细询问病史,患者已经自2022年7月至今发热长达半年之久!半年来,患者的体温波动于37.0℃-39.0℃之间,自行口服“阿莫西林、头孢、布洛芬”等药物后体温可以恢复至正常,但过不了几天,又会再次出现发热症状。更令人担忧的是,3个月前,患者的双手手指出现多个红色的痛性结节,经自行扎针放血并口服药物后疼痛症状缓解,未引起重视。更加离奇的是,患者随后又逐渐出现了前胸、后背、四肢皮肤的多发瘀点。由于这些病情的折磨,患者已经多半年没有工作,多次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面对如此复杂的患者,由凤秋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全身查体,听诊时发现患者心脏二尖瓣听诊区有明显的病理性杂音,诊断抓到了一丝蛛丝马迹。

02

抽丝剥茧、披沙拣金

根据这些藕断丝连的线索,由凤秋主任医师认真分析后考虑患者为脑栓塞导致的脑梗死,脑栓塞的栓子来源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子、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癌栓塞、感染性脓栓、异物栓、寄生虫栓等。找到患者的栓子来源对于其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患者心脏二尖瓣听诊区杂音这一点考虑,高度怀疑心源性栓塞的可能。其次,患者发热半年,未明确发热病因,再结合患者此起彼伏的双手痛性结节、躯干及四肢瘀点,一种特殊的感染性疾病进入了诊疗团队的视野:感染性心内膜炎,经过神经内科全科讨论后认为该患者临床表现非常符合此病,应该进行针对性检查,同时,这些表现还需要鉴别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

03

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经过全科详细的讨论分析后,主管医生霍然为患者进行了相应的辅助检查,基本排除了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寄生虫感染等可能。让人兴奋的是,在患者发热时抽取得血培养标本,仅在血涂片阶段,检验师就发现了患者血液中存在革兰阳性球菌!这是一个重要的感染信号,说明患者血液中存在病原菌,而这些细菌可能就是导致他发热的元凶。那么细菌又是怎么在他的体内存在半年之久的呢?这一点更加指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一般因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循血行途径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心室壁内膜或附近大动脉内膜,导致心脏内膜伴炎性赘生物形成的一种疾病。赘生物碎片脱落后随血流播散,即可能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的栓塞。循着这条线索,在超声医学科郑瑜主任的详细检查下,患者的心脏超声提示心脏二尖瓣前叶、后叶均存在多个强回声赘生物,支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内科精彩病例回顾(辗转就医找出真凶)

就此,患者半年来的艰难就诊之路圆满画上句号。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由细菌感染的菌血症所致;指腹痛性结节、全身瘀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周围栓塞表现;多发栓塞性脑梗死:心内膜赘生物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的中枢表现。上述种种思考、推断和检查,直至明确病因,仅仅用时不到2天。这为患者下一步的针对性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根据指南规范,已转诊至心胸外科行相应的瓣膜手术治疗。

内科精彩病例回顾(辗转就医找出真凶)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看似寻常的一个病例,在神经内科医护人员眼中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正是神经内科团队多年来的临床深厚积淀结出的奇异之花。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