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资讯 什么是新型农业及趋势(混合农业形成的原因)

什么是新型农业及趋势(混合农业形成的原因)

要点精讲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关键在农业。农业不仅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基础。我国的农业正由粗放型、单调型向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由传统农业追求产量向新型农业追求效益转变。我们在备考时,要抓住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深刻理解农业产业化、农业与脱贫攻坚的关系,践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道路。

一、农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

因素

气候

光照

①光照强利于喜光作物生长;②光照不足可能影响作物生长;③光照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热量不足

热量

①热量充足则作物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

②热量不足则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降水

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作物生长,雨热同期最适宜

地形、地势

平原适合机械化耕作;地形起伏较大(若水热条件好)可发展立体农业;若地势起伏较小(坡度<25°)可发展梯田农业;水域面积大可发展渔业;草场、饲料丰富可发展畜牧业

土壤

酸碱性

不同酸碱性质的土壤适合不同作物生长

肥力

土壤肥力包括水、肥、气、热,具体指土壤的含水量、腐殖质含量、透气性和热量,对作物的生长有重大影响

水源

水源是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年降水量小于250 mm,则灌溉水源是决定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种类和规模

交通运输

促进商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尤其是易腐烂作物更依赖交通运输,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政策

对农业起限制或促进作用

劳动力

其数量多少和素质高低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技术

可扩大农业种植范围,实现增产;培育良种,提高单产;保鲜和冷藏技术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什么是新型农业及趋势(混合农业形成的原因)

三、农业地域类型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①区位条件:

什么是新型农业及趋势(混合农业形成的原因)

②生产特点:“三低一高、一大一小”。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

①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②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商品谷物生产的基础,地广人稀和机械化水平高是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先进的农业科技是现代化生产的保证。

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特点:

什么是新型农业及趋势(混合农业形成的原因)

3.混合农业

(1)典型案例——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

①区位优势: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便利,路网发达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②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图所示:

什么是新型农业及趋势(混合农业形成的原因)

(2)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混合农业类型。

什么是新型农业及趋势(混合农业形成的原因)

①形成原因: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且多洪涝灾害的地方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形成基塘农业。

②优点:基塘农业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可投入池塘中作为饲料,因而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四、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毁林开荒、垦山种粮水土流失。

(2)修水库、修渠道、不合理灌溉沼泽化、盐渍化。

(3)过度放牧、滥垦滥挖草场退化、草场沙化、载畜力下降。

(4)过度采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保护功能减弱、河流下游涝灾频发。

(5)滥捕滥杀、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鱼类资源大幅减少。

(6)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危害人类健康。

(7)大型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污染土壤与水体,危害人类健康。

(8)境外物种的引进病源、生态灾难。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