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资讯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聊到自行车,还得从达芬奇说起,没错,就是那副享誉世界的画作《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

经考据,在达芬奇1490年的画稿中,第一次完成了对自行车的设计,设计中,自行车由纯木质制成,手柄可控制前轮在小范围内转动,脚踏板通过传动链条为后轮提供驱动力,从外形上来讲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自行车了,只是画稿并未发布,所以说尽管达芬奇已经有了自行车的初步设计,但仅是自己的一个设想。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真正要追溯近代自行车的历史,得从1791年说起,一位叫西夫拉克的法国人,在街头被经过的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除了愤怒之余,西夫拉克突然有了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这么宽的四轮马车切掉一半,把四个车轮变成两个。

在这看似荒诞的设想下,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诞生了,这辆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上一条板凳,尽管没有传动链条,也没有转向装置,想要转弯就必须停下来抬起自行车转向,但却具备了早期自行车的雏形。

一般也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自行车,只是,没办法转向只能打滑的西夫拉克自行车,还赶不上现代三岁小孩的玩具,基本没有什么实用性。

第一个带转向装置的自行车,直到1817年才诞生,德国卡尔德莱斯在木马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转向装置,还在车的前轮上安装了一把方向把手,这样的老式脚踏车尽管有了改进,但骑车的时候依旧要用两脚蹬地。

想象一下,没有轮胎的全木车轮,坐在横梁上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到了1840年,木轮车的后轮被安上了曲柄,再通过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质,前轮大、后轮小,这样,人的双脚终于离开地面,由双脚的交替踩动带动轮子滚动车辆前行,所以,这种车又被称为“蹬地”自行车。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骑上这种车,可以一天行走20公里。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并把这辆车叫做“自行车”,只是,从西夫拉克一直到米肖父子,他们制作的自行车与现代自行车差别比较大。

这种不带链条传动系统的自行车为了提速,只能通过提高前轮的直径来实现,结果就是,车辆的前轮直径超过了普通人的身高,但后轮只有几十公分,这样确可以骑得更快,但因为重心靠前,骑自行车就成为了相当危险的运动。

许多骑行者也在骑行过程中受伤,而真正具有现代化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出现的,英国人罗松在自行车上安上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的前进。随后,自行车的样子在不断演化,不仅装上前叉和车闸,使得前后轮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

此时,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自行车从设计到真正开始生产,用了一百多年,可你知道中国最早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吗?

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又经历了怎样的自行车盛况?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本期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自行车发展史!

随着自行车在欧洲的热销,清朝同治七年,自行车第一次到达上海,但最早骑上自行车的中国人,是光绪皇帝,那时候宫里的太监们为了讨好光绪,总会拿来各种西洋小玩意儿到宫中,其中就包括自行车。

不过据说光绪在学车的时候,不小心把长辫子卷进了后轱辘里,从车上摔了下来,从此就再也没有骑过自行车。按照自行车发展史来看,当时的自行车在欧洲也才开始流行几年,此时传入中国,也仅仅是富人的玩具。

要知道,一辆自行车可以卖到75块银元高价,而当时5块银元就可以买一头水牛,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只有5到10块银元,就算是月入几十块银元的高收入群体,也要攒好几个月才能买得起。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当时还推出过“分期买车”的购车方案,这么高的价格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利润,逐渐地,一些洋行把自行车及零件,列为“五金杂货类”输入上海。

到19世纪末已经在上海有了广泛市场,很多上海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就开始琢磨开设商行。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1897年,中国开始从英国进口自行车,选址在上海南京路604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自行车商行,同昌车行,专卖自行车和零配件,这家车行后来生产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凤凰牌自行车。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为了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自行车,甚至在上海租界举办了国内首届自行车比赛,自行车的风靡让其他商人也看到了它的高利润,纷纷开设自己的自行车工厂,其中就包括了大兴车行和德利车行。

这些车行工厂的诞生,标志着民族自行车工业甚至民族轻工业的诞生。

但是,这些国产厂商并没有得到什么太大的发展,因为日本人来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成为了东亚唯一的工业化强国,不仅能做到自行车零件全部自产,而且加快了产能的提升,并针对中国制定了倾销策略,疯狂向中国卖低价自行车。

从1915年到1920年这段时间,日产自行车出口中国的总价值,占中国全年总进口值的50%以上,这波操作直接将以同昌车行为例的国产品牌打断了气。虽然便宜,可是日产自行车还有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质量非常差。

当时被国人叫做“礼拜车”,意思就是骑一个礼拜就不行了,加上后来战争爆发,日本车行因为日军的军需问题转去做了军工产品,我们的民族品牌才终于开始回血。

1940年,国产的上海自行车厂成立,也就是永久牌自行车的前身,由此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引领了几代中国人的自行车消费时尚。要知道,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有自行车9800辆,8年后增至29500辆,到1948年,上海全市拥有自行车达23万辆。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在1953年的人口普查中,包括集体户在内的上海总户数为131.6万户,根据这个数字来估算,上海每百户居民拥有的自行车数达到了17.5辆,这个数字可以说非常惊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汽油供给受到了严重限制,汽车数量也大幅度缩水,电车也因为战争发生缩减了大部分线路。

上海市区的交通任务,除了人力黄包车、板车之外,几乎全部由自行车或者自行车改装的三轮车来承担,这种三轮车因为经常被市民小贩用来装载菜品贩卖,特别是出摊卖海鲜,当时的海鲜又以黄鱼居多,所以后来上海人称这种三轮车为“黄鱼车”。

因为自行车不需要任何能源就可以通行,加上它轻便的优势,在战争时期的需求更是大涨,上海与郊区遭受封锁的时候,各地商贩都是依赖自行车来运输物资。虽然需求量很大,但上海下层民众对购买自行车还是无力负担的,这就使得自行车出租业务开始兴盛起来。

那时的许多自行车行有专供人学车的出租车,一个钟点差不多一毛钱,出租的车辆是流行的26英寸两轮脚踏车,规模大一些的车行还有24英寸的脚踏,和专供少年儿童学习用的小脚踏车。

1949年,解放军接管上海的第二天,就开始整合上海的自行车制造业资源,上海267家小厂合并成立了三家上海自行车厂,其中永久自行车行诞生了,并设计出来国内第一辆28英寸的自行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28大杠”。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他在当时最深受人心的是“载重自行车”,这种自行车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它对车架、车把、车座等部件都进行了重新设计,载重可以达到300斤,而凤凰自行车因为主打自重轻,骑行轻,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牌。

虽然价格在150元上下,并不低廉,但仍供不应求,并在国人家庭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婚嫁时 “三转一响”也成为了一个新名词,所谓的“三转” 就是“上海”牌的手表,“飞鸽”、“永久”、“凤凰”牌的自行车,“西湖”、“蜜蜂”牌的缝纫机,“一响”就是收音机。

有这几样,别说多有面子了。

80年代,以“永久、凤凰、飞鸽、红旗、金狮”,国内自行车行业五大品牌企业为首,中国共有自行车制造厂60余家,自行车零部件厂上千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成的生产体系。

1993年,中国居民自行车保有量达到了5亿,平均每两个中国人就拥有一辆自行车,成为全世界眼中的“自行车王国”,上海永久和上海凤凰也在这一年分别上市。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一辆自行车需要240多种零件以及上千道工序来制作,虽然自行车属于轻工业,但在行业里还有个外号,叫“重工业的尾巴”。

上市之后,国产品牌的自行车却逐渐走向衰落,自行车不再是产多久就卖多少的躺赚行业,而是积压了大量存货,成本600块钱的飞鸽自行车,售价却在200左右,真是到了“做一辆赔一辆”的惨淡境地。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自行车行业的冲击不仅仅在产能过剩这一点上,另一大冲击就是外来品牌开始进入中国,比如台湾的捷安特和美利达、美国的崔克,千篇一律的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车代替,特别是捷安特从进驻内陆后基本每年都是排名第一,轻便车、折叠车、山地车遍地开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步入了“汽车社会”,这也意味着自行车行业的冬天到来了,曾经无限风光的自行车厂也走向了落寞。

2020年,中国的自行车保有量,从巅峰时期5亿下跌到4亿,电动车的数量却开始不断攀升,尽管共享单车为自行车带来了春天,但是这个春天太短了。

OfO找凤凰做代工,凤凰一辆车只能赚8块钱,更惨的是,随着共享单车热潮的减弱,OfO也面临着巨大负债,自行车这个曾经的国民神器,已经将故事写到了最后。

自行车发展史(详解自行车在中国的兴衰史)

我们不知道后面是否还会再掀起新的自行车风潮,但我们知道的是,自行车代表的是中国落后年代里,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渴望,它是这片土地高速发展的见证者,已经完成了时代的任务!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