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资讯 骆宾王简介(骆宾王简介及人生经历)

骆宾王简介(骆宾王简介及人生经历)

序言:

前面已经介绍了初唐三杰,今天介绍“四杰”中最后一位神童–骆宾王,如果非要给他们找个共同点,一句话概括“文大于命”,都是早年出名、仕途坎坷、命运多舛而且都死于非命。下面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开始,走进骆宾王传奇一生: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咏鹅》诗是骆宾王七岁写的,我敢肯定是现代大部分人学的第一首诗,也是让中国父母们羡慕了一千多年的神童。

★生平简介

骆宾王(公元619年—684年),字观光,唐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姓名,还以为是个王爷的封号,其实他的名与字取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所以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骆宾王长大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七岁能咏诗,特别擅长五言律诗,以《帝京篇》一作,达到文学高峰。历任道王府录事(秘书)、武功县(陕西咸阳)主薄(地方事务官)、长安县(今西安)主薄、军中书记、御史台侍御史(中央监察机构)等。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文》,兵败后下落不明,有说被杀,有说投水自杀,又有说隐居杭州灵隐寺。斯人已去,唯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轶事典故

1、神童由来

骆宾王简介(骆宾王简介及人生经历)

骆宾王七岁那年,他祖父一位远方好朋友来拜访他,多年不见的好友相聚,当然得一边喝酒,一边叙旧。骆宾王祖父前朝为官,因隋末唐初天下大乱,故而辞官回乡,专心抚育后人。酒过三巡,相谈甚欢,骆宾王祖父遂把他教育孙子的乐事拿来分享,并夸他天资聪慧。

待到酒席结束后,祖父带着骆宾王陪同客人外出散步,当他们走到村边的一汪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客人心里一动,就把骆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白鹅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游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骆宾王听后,向塘中凝视片刻,略加思索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一听,唏嘘不己,小小年纪果然天资聪慧啊!很快这首诗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喜爱诵读的童谣,从此骆宾王“神童”之名为世人熟知。

2、仕途坎坷

骆宾王第一次出仕,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是在《畴昔篇》中详细记录了这段当官生涯,后因遭人排挤,罢去官职,离开了帝都长安。唐高宗永徽年(公元650年)到河南道豫州,为道王李元庆(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府属,专门负责文书类工作,因唐朝规定在亲王府中谋事的官僚,任职时间不能太长,怕滋生事端。后写拒绝道王挽留的书信,辞官回家学陶渊明读书种地去了。

岁月流逝,骆宾王回家种地过了十几年,心境也一天天落寞,最重要的是积蓄耗尽,经济上一天比一天拮据起来。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要到泰山封禅,让沿途各州县为国举贤。鉴于骆宾王在文坛上的名气,便被推举献赋,为了活着,再高傲的头也得低下来了,于是骆宾王就写了篇《请陪封禅表》,将唐高宗李治好好吹捧了一番,据此被封太常寺奉礼郎(掌管礼仪的九品小吏),又兼任门下省东台详正学(纠正公文文字的文官),因其恃才傲物、遭人排挤,三年后再一次被罢去官职。

辞去东台详正学之后,再也不敢过隐居生活,遂请缨从军,后因吏部考核,当了武功县(陕西咸阳)主薄(地方事务官),61岁那年,补授长安县主簿。没过几个月后,突然被提拔为御史台侍御史一职(省纪检委),这可是他出仕以来最高官阶,权利又大又能施展抱负的从六品大员,但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他这个负责纠举百官的侍御史,反过来被人检举揭发,说他在长安县主簿上贪赃枉法,遂锒挡入狱,成了一名阶下囚,又再一次被罢官。

骆宾王在狱中关了一两年,永隆元年(公元680)八月,高宗皇帝立英王(唐中宗李显)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终于被放了出来,虽被释放,但不是平反,官复原职是不可能的,保留官员身份已经是额外开恩,吏部给他人事安排临海(浙江台州)县丞(从八品),于是匆匆打点行装,携家眷扶母棺南下入职。到此,骆宾王对官场的混浊腐败已经看透,直至合谋徐敬业扬州讨伐武则天,不在有其他入仕的想法了。

3、从军戍边

前文说道骆宾王在东台详正学被罢官,然而一个被罢官免职的人,要想在长安继续留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正当骆宾王走投无路的时候,西北战事吃紧,吐蕃大举入侵,占领了边境大片领土。朝廷派薛仁贵为大总管率兵征讨,当时骆宾王已经52岁,边疆军事的失利,激发起他无限爱国的热情,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主动要求从军效力,同年七月得到批复,离开长安开启了诗人第一次军旅生涯。西域的天山积雪,戈壁大滩,边关落日,戌楼烽火,空旷辽远等大气磅礴景象,为骆宾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有素材必然要有诗,于是便有了《从军行》、《夕次蒲类津》、《晚度天山有怀京邑》等边关诗作。

公元672年,也就是骆宾王到达西域的第三年,西南边陲的姚州(今云南姚安县)发生战事,唐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擒获敌主要将领。在战争结束,骆宾王随主将入京报捷,并和几年不见的家人团聚,但不久后又奉命入蜀。骆宾王在四川军中担任的是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因比较清闲,整天游山玩水、参访名胜古迹,所以才有了偶遇郭氏,才知道卢照邻和她的关系。

4、讨伐武后

骆宾王简介(骆宾王简介及人生经历)

下面有请,中国历史第一女皇出场,在写杨炯篇时介绍过,杨炯因其本家参与讨伐武则天遭到牵连而被贬。武则天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居然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公元690年改李唐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你看这关系乱不乱,儿子竟然娶老爸的姨太太,也只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有这荒唐事了。

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第二年皇太子李显即位,名号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是一个权欲极旺、野心很大的女人,高宗在世的时候,利用高宗性格懦弱和身体多病,经过一系列阴险残酷斗争,她早已经把朝政大权掌握在手。

在李显即位还不到三个月,武则天就借故把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实为傀儡,号称睿宗,不让其管理政事。为了防止天下反对她,一是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功臣元老,二是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凡是对她不服气的人,立即诛杀。弄得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天下惶惶,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公元684年,骆宾王在临海任上因事进京,亲眼目睹武则天废帝夺权,滥杀无辜,对她这种叛逆行为感到愤怒。于是离京南下回家,在经过扬州时,和徐敬业等人聚集,密谋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匡扶李唐江山。文人能做的事,当然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待义旗一举,立即传布天下,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篇檄文与三国时期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并称史上最强檄文,又与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并称骈文二绝。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初观此文,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有人说是骆宾王,武则天感叹道:“有如此之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被骂的人说骂她的人屈才了,可见这篇檄文煽动性好到什么程度!

最终这次武装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徐敬业等25人准备乘船出海,计划逃往高丽(朝鲜)。因江面突起大风,船到海陵(今江苏泰州)境内靠岸避险时,被自己叛将王那相斩首邀功,至于骆宾王下落不明,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至今成谜。

5、归隐杭州

话说骆宾王兵败失踪十几年后,唐朝诗人宋之问(后文介绍)从贬谪之地返回长安,途中下榻杭州灵隐寺。饭后无聊,咋看这周遭环境:古刹、明月、老树等这等美景,宋大诗人诗兴大发,随即出口成诗,当第一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吟完后,突然卡住了,于是抓耳挠腮反复吟诵,始终想不出合适的下联来。这时大殿内有一老和尚,在禅床打坐,见宋之问脸色不堪、口出碎语,问明缘由后,老和尚稍微皱下眉便道:“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一听大喜,于是把全诗呼噜一下作好了,反复推敲全诗后,发现老和尚那句全诗最佳。第二天一大早,宋之问再去拜访,老和尚已不见踪影,询问寺里的僧众,才发现续诗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骆宾王隐匿为僧,可能是后人期望的那种结果,宋之问和骆宾王是诗友,骆宾王文集中收藏宋之问三首诗,诗中称宋之问为“故人”,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故人相见哪有认不出来的道理。宋之问被贬江南,已是武则天去世以后的事了,当时朝廷正在为骆宾王恢复名誉,没必要再躲躲藏藏。即使骆宾王勘破世事不愿现身,宋之问完全可以声张出去,这样定然会被众多文史家记载,但事实并未见到这种情况。所以骆宾王灵隐为僧的传说,仅是人们怀念骆宾王而编织出来的一段文坛佳话,并非实情。

6、死因成谜

讨伐武后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旧唐书》说他被杀;《新唐书》说他兵败逃亡;《朝野金载》卷一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斯人已去,如今只留下传世名作和寂寥的空冢,以便后人瞻仰了。

骆宾王简介(骆宾王简介及人生经历)

位于江苏南通狼山的骆宾王墓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