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资讯 万园之园指的是哪个园(万园之园的意义是什么)

万园之园指的是哪个园(万园之园的意义是什么)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西洋楼遗址前,一群来自广东的中学生,集体背诵同乡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书声琅琅,此情此景分外让人感慨。

万园之园指的是哪个园(万园之园的意义是什么)

见证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如今的圆明园,全称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三园合称“圆明三园”。圆明园占地约350万平方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群——故宫,总面积是72万平方米,这样算下来,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总面积大约相当于5个故宫。

圆明园的营建也历经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四子胤禛(即雍正帝)的一处花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两年后,康熙将其命名为“圆明园”。经过雍正朝13年间的大规模扩建和乾隆初年的增建,圆明园于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并有“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存世。乾隆十年到十六年,园东侧又建造了长春园。乾隆三十年,园东南所邻的皇亲贵胄的赐园被并入,定名为“绮春园”,基本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经过嘉庆朝增饰改建,至嘉庆十九年(1814),圆明园达到了全盛规模。

圆明园,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劫掠了园中的珍宝,并纵火焚烧园中的建筑物。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英国、法国、日本、俄国、美国等组成的八国联军在血洗北京城时,又一次洗劫了圆明园。

浓缩版的“园林博物馆”

初夏的圆明园,绿树葱茏;湖中荷花初放,澄净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令人想起朱熹的一句诗:天光云影共徘徊。

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位置,面积大约有34万平方米。在阳光照射下,湖面浮光跃金,水波浩渺。驻足福海的东岸,凭海临风,西山蜿蜒如屏,令人陡然间忘记身在都市,各种喧嚣似乎全都远遁而去。

在狭义的圆明园中,有着一处九州清晏景区遗址。该遗址为正大光明殿北部的前、后湖之间的一座大岛屿,北侧周围环列着其他八座岛屿,顺时针依次排列着:茹古涵今、坦坦荡荡、杏花村馆、上下天光、慈云普护、碧桐书院、天然图画、镂月开云八个岛屿,与九州清晏岛共同构成九州清晏景区,象征着《尚书·禹贡》中的“九州”。

清代诗人王闿运在《圆明园宫词》中写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点出了昔日圆明园的一个特色。在圆明园中,曾分布着许多充满江南情调的景点。因为在建造时,工匠们有意识地对江南各地经典的园林景观进行模仿和再创造,让圆明园像一座园林的博物馆。但是,而今留在地面上的往往都是断壁残垣。在园中漫步,散落在路旁的柱础等建筑构件频频入目,如同一道道记录民族屈辱的伤痕。

“梦幻艺术的代表”

圆明园在西方同样知名。在历史上,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对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的造园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介绍,18世纪,中国式园林以追迹自然的理念,受到当时英国人的欢迎并一度在英国流行。18世纪60年代,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返回自然”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式园林从英国传到法国,凡尔赛的小特里阿农的花园就号称“中国式花园”。传教士和使节们关于中国圆明园和其他皇家园林的生动描述,更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爱慕。

许多欧洲人对于圆明园的初步了解,都来自法国教士王致诚1743年11月写给达索的信。王致诚以画家的身份在中国宫廷服务多年,也参与了西洋楼的设计。他在信中细致描写了中国的园林。在他的笔下,圆明园等中国园林俨然是人间仙境、人间天堂,与当时讲究对称、整齐划一的欧洲园林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封信让当时的欧洲人了解到在大陆的另一端有着这样一座充满梦幻色彩的园林。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对于当时欧洲的园林营造产生了影响。

作为圆明园的象征,西洋楼遗址中的大水法、巴洛克风格雕花残柱,仍屹立在原址。西洋楼遗址是前往圆明园的游客必去之地。实际上,在当年圆明园中它并非典型。西洋楼主要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设计,后来法国神甫蒋友仁等人也加入了设计和施工。而最终决定设计方案的就是乾隆帝本人。另外,也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工匠参与了这项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有西方情调的西洋楼实际上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在大水法的东面,有一尊法中友协联合会所立的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的塑像。正是雨果,以笔为枪,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的暴行。在写给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中,雨果对英法联军破坏人类文明成果、劫掠圆明园珍宝的强盗行径予以严厉批判。在信中,雨果把圆明园称作世界奇迹,“如同帕特农神殿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即帕台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在中国考察、研究中国建筑的瑞典人喜仁龙,1922年初次来到圆明园遗址考察。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他也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予以谴责。他写道:“许多理由被用来为这次讨伐性的远征辩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次远征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报复行径,是政治上目光短浅的表现,其结果是摧毁了一座价值连城的文明宝库,给艺术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圆明园本身,也殃及临近的行宫和园囿、万寿山和玉泉山。在康熙和乾隆时期营建起来的数不清的建筑,都在烟火中化为灰烬。”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