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交易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怎么样(成渝金融一体化的打造前景分析)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怎么样(成渝金融一体化的打造前景分析)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怎么样(成渝金融一体化的打造前景分析)

3000亿产业基金,能否成为川渝竞争下一个新交易所的重要筹码?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重庆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简短的一句话,却让金融业内人士看到了政策背后释放的重大信号:未来,川渝两地有望落地我国新的交易所,进一步丰富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对此,西南财大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也表示,目前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有一个很大的短板,长三角地区有上交所,粤港澳地区有深交所,澳门、香港等也有证券交易所,现在北京也有北交所,应该在成渝地区建立一个类似西部新三板的市场,才能够更好地托起金融中心的这个高地。

市场上对川渝两地有望落地新的股权交易所,也并非第一次传言。早在今年4月份,网上就掀起过超高热度的讨论话题,彼时国内拥有上海、深圳、香港、台北共4家证交所,对于第5家证券交易所到底会花落谁家,众说纷纭。当时,就有人猜测,下一个证券交易所极可能在大中部、川渝城市发展圈里出现,武汉、重庆、成都都有机会。

随着北交所的落地,显然川渝两地失之交臂,然而这不意味着就没有下一次的竞争机会。

01

谋定而后动,政策先行

今年以来,成渝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重庆市和四川省分别把“推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和“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写进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两地的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合作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联动,都推动金融市场、金融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而在日前,正式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及11月30日印发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将成都作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都市圈规划,“金融”一词高频出现,两份重磅文件都含“金”量极高,折射出西部金融中心正在加速崛起。

以下为《规划纲要》重点:

*今年以来,川渝两地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成渝金融一体化,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设方面正实现从量到质、从点到面的突破。

*两地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进行了一些互动,具体项目上也展开了一些合作,但双方如何合理分工,形成既成体系又有差异的发展格局,还要进行深入研究。

除两份重磅文件的发布,早在几年前,四川、重庆两地就在为两省市的经济融合上做出多重努力,两省市之间高层多次互访,并签署了数十项合作协议。

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5年5月,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

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先行区;

2018年6月,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2019年7月,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此次并未明确纳入国家战略,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争夺战中,成渝再一次抢占了先机;

2021年4月,四川省国资委、重庆市国资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重庆市举行。四川省国资委率14家国企到访重庆,并与重庆国资国企方面签署“1+12”一揽子合作协议。

会上,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平代表公司,与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将从建设“川渝共同产权市场”、搭建“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建立双方高层定期互访及联席会议机制、建立重要政策及重大问题联合研究机制、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和互换交流机制、建立联合申报国家重要业务资质机制6个方面开展合作,旨在加强川渝产权交易领域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强化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促进资源整合、信息与资本合作共享,推进川渝两地产权机构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

直到此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正式印发,完全拆除了“省(市)界”,为促进人口流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推进两地公共服务政策协同,《规划纲要》细化到对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的便捷一体化都做了全面安排,从基层设施打通经济流通限制。

02

产业经济各有优势

从近年来,川渝两地产业经济和金融成果来看,实力都不容小觑。

12月6日,“成都军团”在资本市场上迎来里程碑,成都第100家A股上市公司——四川观想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敲钟,成都成为全国第十个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百家的城市。

同时,还有近20家成都新经济企业和投融资机构交流沟通,希望通过“成都企业走进交易所”新经济专场创投研学训练营,提升企业实力,为冲击资本市场做好准备。

而在近期,成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第十一届百强企业榜单来看,成都100强企业的总体规模继续扩大,各项指标连续三年实现增长。100家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8752亿元,同比增长15.04%,净利润984亿元,同比增长24.41%,资产总额49878亿元,同比增长28.72%。

在2021成都100强企业中,年营业收入上百亿的企业43户,比上年增加5户,其中超过500亿的企业8户,超过1000亿的企业2户。营业收入前10名的企业共完成营业收入8789亿元,同比增长23.23%,占百强企业营业总收入的46.92%。

从企业类型来看,1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有51户,民营企业有42户,而外资(独资)企业有7户。而在资产规模上,有45户百强企业资产超过了百亿,其中有13户企业资产超过千亿,资产规模排名前五位的资产总计达到26028亿元,同比增长44.10%,占比52.18%,占到了总资产的一半以上。

目前,成都制造业100强年营业收入达到13326亿元,同比增长0.13%,民营企业100强营业收入达到8421亿元,同比增长13.26%,服务业100强营业收入达到6563亿元,同比增长8.16%。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基底虽然是农业文明。但随着农业文明衰落,成都沉寂一段时间后,一手搞文化、旅游,一手当买办,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公司在成都设立“西南分舵”。再后来,各种产业门类渐渐齐全,如今制造业是成都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服务业的强劲发展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而另一边,重庆因开埠而兴,海洋文明带来了工商业的底色。抗战时期红了一把,1949年后又夯实了自己的制造业门类。1997年,再次成为直辖市后,也有不少政策加持。

1954-1996年期间,重庆从大区中心、直辖市降格为省辖市(但地位比普通地级市还是要高很多,比如1983年成为第一个计划单列市),在大区机构、科研院所、央企资源的分配和争夺上,有先天劣势。

但1997年后的23年,重庆的补课也有目共睹,比如近年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信科、光大、中国中铁系、中国铁建系、宝武钢铁、中铝、航天科技……都加大了重庆投资力度、机构设立,甚至组建了中铝高端制造这样的超级材料行业巨无霸,航天科技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这样的世界顶端、前沿高科技企业;还有最知名的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孵化出了云从科技;以及长安汽车为代表的兵装、兵工系央企子公司,重庆基础很好。

在2021年前三季度,重庆的规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全市规上工业两年平均增长9.2%,汽摩、电子两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4%和21.5%,继续支撑了全市制造业发展大局。最为抢眼的是,规上企业利润大幅提高,1-8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78.85亿元,两年平均增长30.7%——这个数据远远高过经济增速,说明重庆规上企业的效益在不断改善,在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重庆之前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等领域的努力收到了良好效果,前三季度其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1%和22.7%,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其规模占比也进一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9%和28.7%。具体到产品,新能源汽车、光缆、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增长相当大,同比分别增长2.2倍、73.4%、38.2%、20.9%、16.6%。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庆也没有忘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新建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这样的高端资源,两江新区建设协同创新区,引入大量优质大学分院、科研院所。在城市的西部重组了重庆高新区,搞西部(重庆)科学城,导入重庆大学、中科院系统大科学装置。提出3年招纳2万名优质人才,连续举办英才大会,吸引人才和项目。

总的来看,川渝两地在发展产业经济、招商引资方面,基本都在一个层次,各有优势。

03

川渝金融一体化,还需下深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作为西部的重要城市,近几年,在创投市场上活跃度不断提高。

11月18日,在成都高新区举办的招商引智动员大会上,成都高新区提出未来五年将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为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长量身定制从天使投资到上市融资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力争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峰,为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强大支撑。

此外,从2016年开始,成都在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层面就表现的颇为活跃,先后设立多笔百亿甚至千亿规模引导基金。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成都市引导基金设立或拟设立总规模近2000亿,在西部城市当中引导基金规模居首位。

除了自身参与设立大规模引导基金以外,近两年,成都与重庆两城之间也时常牵手合作,设立母基金。2月8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注册成立。去年4月,川渝国资国企曾首次公布要共同出资组建这一基金。

当然,这对于川渝打造金融一体化,还远远不够。虽然近一年来,川渝两地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两地还需在“融合”二字上下深功夫。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共建共享发展机制。成都此前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见》和8个专项政策,重庆此前也发布了《重庆市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十三五”规划》《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等。

将来如何实现两地金融政策的统一,对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至关重要。

此外,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川渝两地除了加强制度的衔接、政策的衔接,以及机制的沟通外,还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共建共享。同时,两地在认识上要高度的一致,只有在认识上达成共识,才能在行动上步调一致。

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另一个核心基础在于大批金融机构的聚集。但目前来看,川渝两地地方法人机构资本实力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比较有限。

这一短板也正在得到川渝两地的重视。12月1日印发的《四川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强调,要突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培育,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金融龙头企业。今年6月,重庆宣布将打造绿色金融大道,2025年聚集200家绿色金融机构。

成渝金融一体化的打造,可以顺畅资金流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业分工和产业深度融合,增强对周边地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进一步提升经济能级,促进川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都将为川渝两地下一次竞争新交易所的落地提供有力筹码。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