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资讯 放射源分类标准(放射源编码12位代表)

放射源分类标准(放射源编码12位代表)

导语: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但不包括用于医学治疗中植入人体的种子源。作为我们普通老百姓怎么才能知道放射源的危害呢?

放射源分类标准(放射源编码12位代表)

放射源的类别不同,具体监管方法和管理要求也不同,因此,了解放射源的分类方法,确保放射源的安全利用,根据环发[2004]118号《关于发布放射源编码规则的通知》规定,2005年1月1日后国内生产的所有放射源每个放射源具有唯一编码,同一编码不得重复使用。半衰期大于或等于60天的放射源必须按照本规则编12位编码,半衰期小于60天的放射源可以不编码。

放射源编码卡格式

放射源分类标准(放射源编码12位代表)

放射源编码由12位数字和字母组成,其中:

第1-2位:国内生产的放射源,为生产单位代码,用两位数字表示;国外生产的,为生产国家代码,用两位字母表示。

第3-4位:为出厂年份,用年份后2位数字表示。如2004年出厂的放射源,则填写04。放射源于2005年1月1日前出厂且年份不清楚的,填写NN。

第5-6位:为核素代码。2005年1月1日前出厂的放射源且本项不清楚的,填写NN。

第7-11位:为产品序列号。

第12位:出厂时放射源类别。1、2、3、4、5类源分别填写1、2、3、4、5,不清楚的填写N。

放射源分类标准(放射源编码12位代表)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放射源,第一时间就看放射源编码卡的最后一位(第12位)。如果是显示“1、2、3”就要注意啦:

我国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

(1)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2)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3)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4)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5)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举个栗子:

生产单位排定产品序列号时,应按出厂年份和核素类别分类后,再排定顺序。如: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生产的Cs-137放射源,由生产单位分配产品序列号为00001,出厂时为Ⅲ类放射源,则其编码为:0405CS000013;

该厂2005年生产的Po-210放射源,由生产单位分配产品序列号为00001,出厂时为Ⅲ类放射源,则其编码为:0405PO000013。

放射源分类标准(放射源编码12位代表)

放射源放出粒子或射线的相对穿透能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