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资讯 学习习惯决定学业成败(论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学习习惯决定学业成败(论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关于孩子的学习,有人说态度重要,只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孩子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有人说兴趣重要,只有感兴趣才会积极投入、主动学习;有人说方法重要,好的方法能让孩子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效。诚然,态度、兴趣、方法,无疑都很重要;但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个人觉得:学习习惯可能是决定孩子学习成效最重要的环节。

我们都知道坏习惯的危害。

饮食习惯养成不好,孩子挑食、偏食,最终影响到身体健康;语言习惯养成不好,容易形成口头禅,爆粗口;卫生习惯不好,邋里邋遢,甚至大庭广众之下,抠脚丫,抠鼻屎;表情管理不好的人,斜视、翻白眼、瘪嘴很难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行为跟人的生理、心理没有任何关系,纯粹就是从小不注意,习惯使然。

生活习惯出了问题,最终可能并不会对生活形成决定性影响;但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则基本决定了学业所能达到的高度。这里所说的学习习惯,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指学习成长所需要的良好的作息习惯、高度的学习持续性和积极的主动钻研精神。

首先,良好的作息规律,是学习展开的基本前提。

作息习惯对于学习的影响,包含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心理上来说,只有规律作息的孩子,才会认真对待到校时间、纪律规定。反之,迟到次数多了,不当回事;懒觉多了,习惯成自然。很多“熊孩子”、“异类”,就是从自由散漫开始走上叛逆、对学习无欲无求的道路。

生理方面,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推波助澜,孩子一旦作息不规律,身体素质差、近视、睡眠不足、精力无法集中等等问题,将彻底摧毁孩子对于学习应有的重视和投入。

心理上无所谓,生理无法匹配学习对体能、精力的要求,学习所需的时间、空间在这种状态下,也就无从保证。因此,确保良好作息习惯的形成,是孩子学习和成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您的孩子沉迷游戏,热衷综艺;晚睡晚起,经常迟到。请先不要谈老师怎样,学校怎样,校外辅导怎么选!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纠正作息习惯,强化纪律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工作。规律作息并不难,少则三日,多则一周,便能习惯成自然。只是很可惜,因为不够重视,或者过于宠溺,还是有不少孩子在简单的作息习惯上吃了大亏。

其次,高度的持续执行,是学习由量变形成质变的前提。

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从入学、升学,到走入社会,大学毕业是标配。近20年的学习过程,既要综合发展,又要专业提升,高度持续的执行极其重要。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缺失任何阶段,都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成效。所以,必须养成高度自觉、持续执行的学习习惯。

基础知识,打不得折扣,容不得马虎,良好的自我管控至关重要。学习一环扣一环,既有学科知识的储备和累积,也有学科之间的综合与关联。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没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持续投入,稍有放松,偶有遗漏,基础都无法夯实。

实践拓展,是能力转化的必要途径。听得懂,做得出,完得成,是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实现阶段目标不难:听懂知识点,做好课堂练习,完成家庭作业似乎轻而易举。但为什么一到考试,特别大考的时候,效果却差强人意呢?这就是实践拓展的重要所在。学习习惯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学习能力,它需要执行的动作、行为累积到一定程度,从训练过程中提炼方法和技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题海战术”。

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持续的预习、复习,温故而知新;运用基础知识,需要不间断地练习、总结和归纳;完成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专业研究,则需要下面将要阐述的钻研精神。总之,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拓展训练以及综合提升,高度自觉、持续执行的学习习惯极其重要。

如果,您的孩子完成作业有难度,基础知识不牢固,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是能力、智商和方法的问题。请着重关注孩子日常的学习习惯,是否做到坚持、不间断,持续执行。真正自觉的孩子,问题一般不会出在作业完成上。

再次,刻苦的钻研精神,是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提升的必备素质。

如果把习惯划分一定的层次,作息习惯是基础,持续执行是常规,主动钻研则是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习惯差,状态只会越来越差;习惯好,稍加引导,则能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的提升。如果说,把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动钻研则是认识、格局和素养的突破。

钻研需要方法和技巧,这些既来自于日积月累,更需要持续践行。

钻研与常规学习任务的落实有本质区别。它不再停留在作业的完成、拓展训练的执行层面,是对单学科深度探索、学科之间规律摸索以及整体学习规划构建的高度融合。这样的成果,既来自良好的自我管理、持续的学习执行,更需要并不断从日常的执行中,总结得失,提炼方法。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别人家的孩子”:自觉、主动,学习能力强,学业成绩好;这些孩子,都是从简单的习惯保持开始,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坚持,提升到了刻苦钻研的主动状态。

学习状态的保持,在于持续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学系统,并不具备天然的乐趣。且基础教育时间跨度大,十几年的多学科综合教学,追求所谓的全面发展,要让孩子对各学科、各方面感兴趣,不科学也不实际。所以,激励和引导孩子持续向上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的成就感;赢得竞争胜利的荣誉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稍有放松,稍有落后将缺乏关注、认同,学习状态很容易一泻千里。 所以,持续努力,不断收获,才能确保前进的动力。

总而言之,学习是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习惯:规律作息,持续学习,主动钻研。是实现孩子教育目标的必备素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形成是自我管理、长期坚持、外部监督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保护、激励以及不断的提升引导,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家长,更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亲身参与、持续监督和着力提升。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习惯是一种惯性行为,形成和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好习惯的形成,孩子一开始会不适应,坚持起来也有困难;在孩子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时期,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和严格监督,确保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被保护。

好习惯一旦形成,正常情况下,稍加督促,坚持下来并不难。但社会、环境的影响,综艺、游戏的诱惑,学习、锻炼的辛苦,时刻都会对好习惯形成冲击。家长们应该从孩子所处环境的营造、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学习成长的参与等方面,着力维护孩子学习习惯的坚持,保护其习惯的发展和提升。特别是假期、节日对于孩子学习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不能宠溺,不能放任。

习惯的坚持,需要被激励。

现行教育体制,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业任务重。对于长达十几年的基础教学来说,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阶段,孩子都有相应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和变化。监督、管理只是引导的一个方面,我们更应重视孩子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挫折和问题、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充分鼓励、适当激励,帮助孩子把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发展下来。

习惯的提升,需要引导。

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孩子的学习,都属于被动接受。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所制约,大多数孩子很难依靠自身突破按部就班的学习进程。主动性、积极性,除学校教育之外,需要更多其他的学习形式介入和推动,譬如旅游、研学、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等。校外学习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最直接的途径。只有真正具备一定社会经历,人生阅历,孩子才能更好的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具备更高层次的自我认识和学习要求。也才能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向实践能力和主动钻研转化。

学习,是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事。学习习惯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好与坏,优与劣,直接决定孩子的学习成效。无论是态度、兴趣和方法,都建立在习惯的基础之上。种什么树,结什么果。习惯好了,可能一好百好;习惯坏了,则容易结出歪瓜裂枣。

那么,请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习惯咋样?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升的地方呢?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