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排放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如何降低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

居民是工业生产的终端用户。居民生活碳排放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造成的直接碳排放,另一方面是生活中进行的消费、购买的服务等造成的间接碳排放。依据碳足迹的概念,这一部分碳排放也包含消费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据此测算,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40%,相对应的发达国家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为60%~80%。这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还有提升的可能性,因此,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未雨绸缪。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居民碳排放占比。资料来源:Ivanova et al.,Mapp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EU regions,2017;Xiaoling Zhang et al.,How to Reduce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A Review of Experience and Policy Design Considerations, 2017;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根据 2017年的研究数据整理。

如何降低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碳中和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碳排放占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绿色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重要。这方面要依靠:居民自身的低碳消费习惯,企业从供应端的创新与努力,政府的倡导与配套政策。因此,绿色消费需要从居民生活方式、企业运营模式、政府政策引导三个层面来突破。

居民能为碳达峰做些什么?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绿色消费习惯的培养、消费行为的改善,以及低碳饮食、杜绝浪费、节能环保……都能够从消费端推动碳中和的实现。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居民还会面临一个新问题——消费成本的增加和消费过程的不便。如何才能让居民积极参与碳中和过程?如何轻松地解决上述新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的参与、政府的引导。消费企业能为碳达峰做些什么?产品创新、提效降耗、环保减排、回收利用、共享经济、ESG发展……企业的有效作为不仅能够从供应端推动碳中和的实现,而且能够实现绿色消费品闭环的规模经济,降低居民的实际购买成本。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2021年“全国低碳日”招贴画。图片来自生态环境部官网。

政策制定方面,家电能效体系与回收、节能产品补贴、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装综合治理、光盘行动与有机物再利用等政策制度的完善与实施,也将适当补偿居民的新增成本,鼓励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碳达峰过程。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一张图看懂绿色生活实现路径。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碳中和经济学》,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研究院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版。

居民能为碳达峰做些什么

研究表明,欧洲居民平均碳足迹中,出行占30%,家庭生活占22%,餐饮占17%,家具、生活用品占10%,服装占4%。其中,吃住行是碳排放的大户。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2017年欧洲家庭碳排放来源占比资料来源:Ivanova et al.,Mapping the Carbon。Footprint of EU Regions,2017;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饮食

素食产生的碳排放量在同等情况下远远小于肉食。主要原因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对食物的利用率较低,以及会排放甲烷类气体。即使在肉类食品中,不同类型的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不同,比如牛肉和羊肉等红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相同质量的鸡肉、猪肉类食品的约4倍。根据不同的饮食习惯,美国等西方国家中,一份均衡的饮食结构中肉类占饮食碳排放量的56.6%,是饮食碳排放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人摄入水稻类主食较多,肉类占饮食碳排放量的36.5%。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中国每千克食物碳排放量测算。资料来源:Xu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n Carbon Footprints Between Plant and Animal-based Foods in China,2016;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为四舍五入。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2018年美国各类食品对碳足迹的贡献。资料来源:Center for Sustainable Systems,University of Michigan;中金公司研究部。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2016年中国各类食品碳足迹的贡献。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Xu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n Carbon Footprints Between Plant and Animal-based Foods in China,2016;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水产类碳足迹统计数据缺失。

对于成年人来说,相较于正常的杂食食谱,纯素食和蛋奶素食的食谱所产生的人均碳足迹分别为杂食食谱的59%和65%a,并且能满足人体均衡营养中所要求的各种营养物质b。根据测算,在一定的膳食结构改善的条件下,仅饮食习惯这一项即可在2030年降低当年碳排放量6621万吨。

在确保营养均衡、饮食健康的前提下,膳食结构的改善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宣传和引导,还要通过食品加工创新,将素食做出肉食的味道,淡化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口味变化。其中,较为成熟的技术是人造肉技术。例如,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人造肉龙头品牌Beyond Meat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通过植物直接制造出有肉类产品口感和味道的食物,产品囊括汉堡肉饼、牛肉、炸鸡、香肠等各类肉食的人造肉品类,渠道覆盖广泛。该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的报告显示,公司市场份额同比增长6.14个百分点。

多吃蔬菜,适量吃畜禽肉,少吃红肉,吃蛋奶素食或可减少碳排放量,并且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对于纯素食主义,蛋奶素食更容易做到营养均衡,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容易被接受。虽然存在争议,但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蛋奶素食对健康有益。例如,有研究表明,蛋奶素食和纯素食具有更低的肥胖风险和罹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长期食用也能增加人类的预期寿命。同时,该研究还表明,相比于其他肉类,过量摄入红肉会显著增加患各类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将红肉列入2A类致癌物,即在动物实验中有充足的致癌证据,但是缺乏会使人类罹患癌症的证据。

杜绝浪费

消费端食物浪费量巨大,宴请聚餐是“重灾区”。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主要餐饮浪费出现在消费端。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餐,浪费率为11.7%;初步测算,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的食物浪费量就达到1700万~1800万吨。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出,中国每年在餐饮上浪费的粮食高达4000万~5000万吨,相当于目前粮食生产量的6.0%~7.5%。其中,朋友聚餐、城乡婚宴酒席、出生宴等各类“事件性宴聚”浪费,以及商务宴请浪费等餐饮食物浪费尤为严重。根据《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朋友聚餐、商务宴请平均每餐每人食物浪费量分别为107克、102克,明显高于其他形式(家庭聚会每餐每人食物浪费量为95克,无特定目的就餐食物浪费量为67克)。

此外,从餐馆规模的角度来看,浪费量与餐馆规模成正比:大型餐馆浪费量较高,平均每餐每人132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93克;相比之下,小型餐馆及快餐店人均浪费量较少,分别为69克和38克。餐饮食物浪费的背后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用到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大量的碳排放都被无端消耗与释放,减少餐饮浪费不仅可以降低农业养殖所产生的碳排放,还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场食品腐烂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除饮食方面的浪费外,居民在日用品、服装等消费品类的购买方面也应合理规划,践行节约原则,这些都能够为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碳达峰贡献力量。

绿色家居

小习惯减少碳排放。尽管家庭生活部分的碳足迹占居民碳足迹排放比例超过了20%,但家庭生活减排却没有“一招鲜”的解决方案。减少家庭生活的碳排放,要依靠科技、能源的进步,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日一些小的绿色生活习惯,日积月累地减少碳排放。根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学者的测算,推行各种不同减少碳排放的绿色生活方式,总计可以减少家庭生活碳排放量超过15%等。

此外,积极参与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也是绿色家居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绿色家庭减排:优秀习惯对居民减少碳排放定量预估。资料来源:Thomas Dietz et al.,Household Actions Can Provide a Behavioral Wedge to Rapidly Reduce US Carbon Emissions,009;中金公司研究部。

支持环保

展望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将更加有利于碳中和的实现。减少外卖包装消费是支持环保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外卖包装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白色污染问题亟待解决。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是消费者在减少白色污染方面可以做到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与在外就餐占比的提升促进了餐饮外卖市场蓬勃发展。根据艾瑞咨询调查的数据,2019年中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6536亿元,同比增长39.3%,2015—2019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90%。外卖包装市场规模随之迅速扩张,我们测算,2019年餐饮外卖使用的一次性餐盒或超300亿个,使用的包装袋或超150亿个。

塑料为外卖包装的主要材料。美团外卖的调研数据表明,外卖餐盒和包装袋中塑料材质占比均超过80%,其中聚丙烯和聚乙烯等普通塑料使用最为广泛。国内目前外卖包装废弃处置回收链路尚不完善,而普通塑料在填埋或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同时受制于技术成熟度、性能和成本,可降解材质外卖包装的规模化应用尚未成熟,外卖包装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例如购买电子书、节约纸张、少用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纸杯等。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们支持了环保,也保护了共同的未来。

更多参与回收再利用过程

回收利用

回收利用是居民、政府、企业都要参与进来的闭环,需要企业与政府政策措施的相互配合。本节分别从产品包装优化与回收、快递包装再利用等维度进行论证和阐述。产品包装层面,优化包装是促进回收利用的第一步,生产企业的积极参与是促进回收利用的要素。老旧产品回收方面,以回收与换新均能减少碳排放的家电行业为例,重点从消费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快递包装的再利用也需要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

优化包装是促进回收利用的第一步降低塑料使用增长率是重要的减少碳排放的手段。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测算,如果塑料产量增长率从4%降至2%,那么塑料制品在2050年的预期碳排放量可以降低56%。近年来新型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迅速,如果能在消费品包装中广泛应用,则能够达到降低消费端带来的碳排放的效果。

优化包装的另一个层面是减少过度包装。白酒行业一直以来面临过度包装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企业和消费者的理念逐渐转变,光瓶酒逐步取代盒装酒,玻璃瓶和仿陶瓷样式的玻璃喷釉酒瓶逐步取代传统陶瓷酒瓶成为白酒包装的新趋势。过去5年间,光瓶酒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0%,我们预计未来5年光瓶酒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15%。光瓶酒对盒装酒的替代有望促进白酒包装简约化,减少外包装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相比陶瓷瓶,玻璃瓶回收过程中碳排放较低,因为被回收的碎玻璃的熔化温度低于用原材料新制玻璃所需温度,并且易于重新造型。

生产企业的积极参与是促进回收利用的要素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是减少碳排放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回收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通常远小于重新制造和垃圾填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研究表明,根据材料的不同,每回收1吨垃圾可以减少最多达8.1吨的碳排放量。同时,根据材料的不同,即使对于塑料这个单一品类,分类回收也能显著提升垃圾回收效率,增加垃圾回收所减少的单位碳排放量可达50%~100%。

实现低碳生活,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丨全国低碳日

部分废弃垃圾回收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资料来源:Turner et al.,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actors for Recycling of Source-segregated Waste Materials,2015;中金公司研究部。

家电的加速更新有助于改善存量家电的能效水平,需要家电企业的积极推动,并配合国家政策的鼓励。旧家电中不仅包含有色金属、橡胶,部分还存在铅、汞等有毒有害物质,若处理不当会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质。我们估计,截至2020年末,中国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保有量中使用年限达到9年以上的产品分别占11%、21%、9%、20%,对应总量约为3.3亿台。老旧产品生产年份久远,采用当时较低的能耗标准,单台能耗会显著高于新品。

软饮料企业积极作为,更多参与回收再利用过程,有望提高PET瓶循环利用效率,从而减少碳排放。我国软饮料瓶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有效驱动了高回收率。目前我国软饮料行业主要使用一次性PET包装,每年PET瓶消耗量大,根据化纤信息网的数据,2019年中国软饮料PET瓶总需求量为429万吨,2017—2019年保持稳健增长。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中国PET瓶回收率超94%,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主要原因是PET瓶回收再加工用途广,具备较高的回收价值,而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以经济效益驱动的软饮料PET瓶回收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回收体系相对粗放、再利用技术和效率待提升,以及再生产品待提升等,未来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农夫山泉计划每年收集和回收100万桶不再使用的19升包装瓶,经回收企业再利用制造成塑料产品。此外,国际软饮料巨头近年来也开始重点提倡减碳行动,各企业均规划未来使用更多的再生PET生产制造饮料包装。

国内米面油包装主要为PET瓶、塑编袋,当前回收率较低。分产品看,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中国包装联合会、欧睿的数据,我们测算2019年国内食用油PET瓶回收率约为83%,低于欧洲的85%、日本的93%;2019年国内米面塑编袋回收率约为24%,而欧洲、日本这一回收率分别是42%、47%。米面油包装回收率较低的原因多样,包括多种塑料包装混杂不易分拣,包装中残余产品交叉污染使回收处理成本高,以及国内回收体系尚未完善等。企业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回收率的提升。

快递包装再利用

在快递包装上下功夫。在消费者感到快递越来越便利的同时,快递包装给城市清运以及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快递包装目前存在几个问题:回收率低(不足20%),二次包装和过度包装问题重,可降解塑料利用率低。解决方法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控制快递包装的使用量,目前的主要措施是“3R”“1D”。“3R”指的是包装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回收利用(Recycle),“1D”指的是可降解塑料(Degradable)。

包装减量,指在确保包装保护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体积和重量,节省资源消耗,如电商快件减少二次包装(到2025年要求100%不进行二次包装),采用智能包装算法提升包裹填充率等。

重复使用,指对包装材料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从而减少一次性材料使用,例如循环快递箱和循环中转袋。邮政局统计,2019年投入使用200万个循环快递箱,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75%,预计到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00万个。回收利用,指将废旧快递包装材料回收后进行再生产加工变为新的快递包装材料,例如瓦楞纸回收再造纸浆。

可降解塑料,指利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一次性塑料,目前比较推崇的可降解材料是以植物淀粉为原料的淀粉基塑料和聚乳酸。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赛道作为近两三年的创业热点,新兴模式层出不穷。共享雨伞、共享玩具等渐渐销声匿迹,共享单车作为代表性项目热度也早已衰减,而曾经默默无闻的共享充电宝却已遍布大小商场。在共享这一经济形态背后,是租赁的生活方式和共享的生活理念。共享经济中,生产力与消费需求得到了更有效的匹配,因此更加节省资源,为低碳经济做出了贡献。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它减少了消费者购买充电宝的需求,因此节省了生产过多充电宝产生的碳排放。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共有手机网民9.32亿人,如果没有共享充电宝,极端情况下人手保有一个充电宝,按照平均3年的换购周期来算,则年均充电宝消费量在3亿台左右。根据艾瑞的数据,2019年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规模达到近2.5亿人,交易规模近80亿元,则人均支出为32元,按照当年次均付费1~1.5元计算,则用户年均消费20~30次。参考行业数据,市场上每台共享充电宝每天被借出0.8次,则目前存量的共享充电宝数量在2000万~3000万台。

除了共享充电宝外,还有许多其他共享经济因切实地以更高效的手段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所以节省了不必要的生产环节,为减少碳排放做出了贡献。如共享出行、共享办公、共享自习室等。

各种共享模式把原本分散化、个性化的需求集中起来,除了减少了无谓的生产量之外,还因规模效应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实现更为低碳、可能需要更大前期投入的生产模式,因此对减少碳排放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如We Work(共享办公企业)将办公地点首选在地铁站附近,鼓励员工低碳出行;对所有会议室空间实行智能系统预订制度,鼓励大家远程会议,减少非必要的碳排放;所有办公用品在尽量数字化的同时选用可再生材料等。未来随着更多共享需求的开发、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社会生产将向更低碳节能的方向演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