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碳排放 全球碳计量的发展历程(各个国家碳计量体系发展脉络)

全球碳计量的发展历程(各个国家碳计量体系发展脉络)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碳计量系列的相关知识,大纲如下:

一、全球碳计量体系发展脉络

1、国际碳计量体系发展历程

2、欧盟碳计量体系发展情况

3、美国碳计量体系发展情况

4、中国碳计量体系发展情况

二、IPCC 指南及相关类型碳排放计算方法

1、能源固定源燃烧碳排放计算方法

2、钢铁生产碳排放计算方法

3、水泥生产碳排放计算方法

三、我国发电企业碳计量方法

四、我国钢铁企业碳计量方法

五、我国水泥企业碳计量方法

六、国内主要碳计量方法与 IPCC 指南方法对比

七、发电行业案例

1、计量规则

2、碳排放计算实例

3、碳排放实例结果分析

4、碳减排技术路径

5、发电行业投资展望

八、钢铁生产行业案例

1、计量规则

2、碳排放计算实例

3、碳排放实例结果分析

4、碳减排技术路径

5、钢铁行业格局新发展路径

九、水泥生产行业案例

1、计量规则

2、碳排放计算实例

3、碳排放实例结果分析

4、碳减排技术路径

5、水泥生产行业未来展望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一部分:全球碳计量体系发展脉络

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中。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也进入关键阶段, 碳排放权交易、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等相关规则陆续出台。

从国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到国家执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再到国际公约下各国共同努力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贯穿全流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温室气体的计量, 即开展碳计量工作。全球各国在碳计量方法具有兼容性、可比较性与一致性的前提下,各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才具有数据真实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是建立在正确碳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得以顺利开展,故碳计量方法在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中既是基石也是贯彻全程的核心要素。

1、国际碳计量体系发展历程

如何制定国际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分配碳排放权和核实碳排放量,是全球各国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正如业内常用的一句话——“无计量,无以管理”, 制定科学标准的计量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准确统计与核查是未来实现良好低碳发展的基石。

从国际上来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第一工作组自 1991 年便开始开发与完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采用的数据与计算方法,并鼓励参与 IPCC 的国家使用该方法,为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UNFCCC”)下各缔约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

IPCC 第十二届会议通过的 1996 年修订版《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下简称“IPCC 指南”)为 UNFCCC 缔约国正式开始提供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可采用的碳计量方法,开启了碳计量的新时代。此后多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会议和诸多国际机构均开始提出碳计量相关原则,成为各个国家减排的依据,主要发展如下:

全球碳计量的发展历程(各个国家碳计量体系发展脉络)

图片

从国际碳计量体系发展历程中看,值得注意的:

(1)《巴厘路线图》提出的“三可原则”(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对各国碳计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可测量,是指采取的对策本身及对策的结果是可测量的。

可报告,是指能够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或其他达成一致的要求进行报告。

可核实,是指能够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进行核实,包括国内和国际核实。

(2)世界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以下简称 “WBCSD”)联手建立的温室企业核算体系(以下简称“GHGP”)下,《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企业标准”)是 GHGP 中最有影响力的标准之一,企业标准将碳排放的测算从运营边界的角度明确定义了碳排放的三个范围范 围一、范围二、范围三(Scope1、2、3)。

范围一,指企业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二,指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企业所消耗的外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三,指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是一项选择性报告,考虑包含了企业所有的其他间接排放。

2、欧盟碳计量体系发展情况

1997 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之后,欧洲逐步开始发展区域内的碳计量工作。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开始于 2005 年,目前已经历三个阶段,作为碳交易的基础,欧洲的碳计量体系在各阶段中不断丰富。

(1)第一阶段(2005-2007 年),欧洲碳交易体系开始统一 20MW 以上电厂、炼油、炼焦、 钢铁、水泥、玻璃、石灰、制砖、制陶和造纸十个行业各自的碳计量,第一阶段纳入计量 体系的温室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2)第二阶段(2008-2012 年),欧盟碳交易系统纳入航空业的碳计量和碳交易,选择性 的加入部分企业 N2O 的计量。

(3)第三阶段(2013-2021 年),欧盟碳交易将制铝、石油化工、制氨、硝酸、乙二酸、 乙醛酸生产、碳捕获、管线输送、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纳入了其计量体系,纳入计量的温室气体进一步扩充为:CO2、N2O 以及铝生产过程中的 PFC。

欧洲按照《巴厘路线图》提出的三可原则,将纳入碳计量的行业和温室气体种类不断丰富。最初欧洲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主要以测算方法为基础,目前已过渡开始用直接测定方法,采用 CEMS(对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进行浓度和排放总量连续监测并将信息实时传输到主管部门的装置,又被称为烟气在线检测系统)的模式直接测定。

比如欧洲全部大型火电厂和部分小型机组均装有 CO2 浓度测量装置和烟气流量计,这种直接测定的方法显然更加准确。

3、美国碳计量体系发展情况

美国全国的计量体系统一为强制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制度(GHGRP)。

GHGRP 要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必须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并提交,美国环保局会在线检查上报企业碳核查报告的相关数据、量化过程以及报告的完整、准确性,根据额外的信息进行一致性审查,并定期核查温室气体排放设施。

同时,也会检查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授权证明和资质条件。目前美国在完成基础碳计量方法统一的情况下,国家层面没有强制性减排计划措施,各州政府主导各自碳排放具体减排工作,目前以此形成了几个群体,包括东北部十州区域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西气候倡议(WCI)、中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MGGRA)和《加利福尼亚州全球变暖应对法案》。

这种体系分散化的管理方式可能造成碳减排最大的问题是配额分配的不均衡。比如东部十州主导的 RGGI,根据其顾问机构出具的研究,RGGI 将他在 2009-2011 的排放限额设置为:每年其电厂可排放总量为1.88亿短吨。但是2009年电厂仅仅排放了1.23亿短吨,据预测,一直到2030年排放都将会在1.88亿吨限额之下。

配额的超发至少将在 20 年内不会对该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在美国全面流通碳配额交易, 这些不同的组织的碳配额设定势必有所不同。在碳计量体系一致情况下,区域管理体系不同可能会对后续碳交易环节带来一些问题。

4、中国碳计量体系发展情况

中国碳计量体系建设一直处于有序推进中,从国际来看,中国作为 UNFCCC 非附件一缔约方,按照缔约方义务定期提交国家信息通报,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政策与行动, 分别于 2004 年、2012 年、2019 年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 信息通报》(以下简称“第三次信息通报”),并且于 2017 年、2019 年递交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两年更新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 累计报告了中国 1994 年、2005 年、2010 年、2012 年、2014 年温室气体清单。

在最新一 期信息通报内容内,因不同年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随着 IPCC 指南方法更新而更新,为确保不同年份国家温室清单数据一致性与可比性,第三次信息通报对 2005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进行了回算,体现出中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严谨负责的态度,积极配合 UNFCCC 开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从国内来看,2007 年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决定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相关部门开始制定国家相应的碳排放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经过多年的试运行和补充,目前中国的计量体系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11 年印发的《关于印发省级温室气 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1041 号)基础上,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后续在 2013-2015 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 10 个行业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3]2526 号)、《国 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 4 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4]2920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三批 10 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1722 号)三份通知为主。

截至目前,三份文件遵循 IPCC 指南原则涵盖了我国 24 个行业的碳排放计量方法及相关要求,在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框架内形成了不同行业的碳计量体系。有了扎实的碳计量体系作为基础,中国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北、天津、重庆、深圳、 广东、四川陆续成立了九个碳交易所作为区域试点,为开展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中国碳计量体系目前覆盖的行业:

全球碳计量的发展历程(各个国家碳计量体系发展脉络)

图片

与此同时,2013 年中国成立了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碳排放量、碳减排量计量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等工作,通过研究碳和能效计量标准器具,制定符合 “三可原则”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该举措完善了中国碳计量数据传递和溯源体系,实现和 维护国家量值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积极发展国内计量体系的同时,中国积极开展“陆地碳计量国际学术伙伴项目(TCAIAP)”等碳计量学术项目,与国际有关单位进行了深入交 流。碳计量是碳交易的基础,目前全球碳市场的趋势是自下而上由各国独立发放配额后形成独 立的碳交易体系,而推动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科学、精准、兼容性强的基础碳计量体系中形成各国的碳计量体系,对推进全球性碳交易发展与设立碳边界税以维护全球公平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基础巩固效应。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7172970@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